搜狐首页 - 新闻 - 体育 - 娱乐 - 财经 - IT - 汽车 - 房产 - 女人 - 短信 - 彩信 - 校友录 - 邮件 - 搜索 - BBS - 搜狗 

  编者按:中国传统儒家重生轻死。2000年以下,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一语惊人:“伟大作家不多是因自杀的太少了!”。
  既然如此,王蒙先生你自己为什么不去自杀?我来说两句
焦点图片


 

  普通读者可以说“欲成伟大先需自杀”,但是王蒙先生在说这句话前,显然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立场。在他说完这句话后,可能想到了这么说会危急自身,又立即补上了一句:“我也属于可怜的愚昧者,做不成也不会去自杀!”

  既然如此,该谁去自杀?想成为伟大作家的年轻人?

  从日本的芥川龙之介、川端康成、三岛由纪夫、西方的茨威格、法捷耶夫、叶赛宁、杰克·伦敦,中国的屈原,王国维,邓拓,傅雷……确实有许多作家,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  有的作家很伟大,也有的伟大的作家自杀了,但是以为自杀了就能成为伟大作家的,无疑是和“欲练神功,挥刀自宫”一样的妄想,其结果很可能是“纵然自宫,未必成功。”


出品


搜狐媒体评论
主编:柴之菁

编辑:吴彦鹏 周克成 柳剑诏 胡晓波 胡秀娟 廖礼东 陈昊 彭颖 赵学敏 杨静


发刊词


  孟子说:“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”。
  但“智之端”毕竟只是端——开始,而不是智慧本身,思维的体操需要一套合乎逻辑的训练才能形成智慧,互联网新闻的经营也是如此。 >>>


王蒙,你为什么不去自杀?

  日前,原中国文化部部长王蒙广州中山大学,与大学生们探讨中国文学问题,提到有数据显示,作家的自杀率达7%,远远高于画家及音乐家,一语惊人:“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?就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!” >>>详细

  于是有网友问:“王蒙先生,你为什么不自杀?”

  普通读者可以说“作家该去自杀”的人,因为他是普通读者;自杀了的作家也可以这样说。但是王蒙先生在说这句话前,显然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立场。

  从王蒙先生的身份来说,他不是没有自杀的机会:他年轻时写了《组织部来的年轻人》,写《青春万岁》,一举成名。不过那时他似乎没有想过通过自杀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。之后他又写了一系列大作,声名日隆,自杀成名为真正的大家的时候来了,然而他当了文化部的部长;九十年代末,他不再做部长了,应该可以自杀了吧?谁知有一个叫海子的诗人,先在北戴河自杀了。直到二十一世纪,2005年,他跳出来说“中国没伟大作家,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。”然后,可能想到了这么说会危急自身,又立即补上了一句:“我也属于可怜的愚昧者,做不成也不会去自杀!”

  既然如此,该谁去自杀?想成为伟大作家的年轻人?

我来说两句
苟活的理由


  王蒙先生在发出“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”的呼吁的同时,也表达了对进了福布斯排行榜,并且年收入330万的余秋雨同学的又羡妒之情,“他没写什么啊?但他就是受欢迎嘛!”>>>详细


  波斯特曾这样解释现在文人自杀和发疯的变少:“现代社会里文人艺术家们精神不健康者明显减少,原因是他们都变得很现实,不再像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同行们那样为理想而奋斗,因此就少了许多苦闷和烦恼。”>>>详细

  资本是非常现实的,它只愿意支持那些能够使自身增殖的作品。只有对那些预期的“畅销书”,出版社老板才会不吝重金投放广告,邀请一些“评论家”开“研讨会”来为这本书说好话,读者也就这样被引导着去购买他们炒作的书。>>>详细

我来说两句
自杀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家?


 三岛由纪夫

  虽然有人称,用艾森克个性问卷(EPQ)对艺术家、作家进行测试,发现作家在概念过度包涵、怪异思想上和精神病人极其相似。并列举了人类历史上300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,得出的结论是:小说家中有46%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理毛病,如陀思妥耶夫斯基、福克纳、海明威、普鲁斯特、劳伦斯、卡夫卡、司汤达、福楼拜、莫里哀、托马斯·曼等不胜枚数;更有7%著名作家自杀:包括芥川龙之介、川端康成、三岛由纪夫、茨威格、法捷耶夫、叶赛宁、杰克·伦敦……

  然而,并非偶然的是,这些作家恰恰是在一生中最健康的时期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,他们是在完成了伟大的事业之后才得精神病的。>>>详细


  在《你往何处去》中有一段情节,暴君尼禄感叹他没写出荷马似的巨著,就有佞臣谄媚说,“那是因为没有一座燃烧的特洛伊”给他,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“暴君焚城录”。

  当然,就算再烧掉十座同样伟大的城市,尼禄也还是写不出一部《奥德修斯》或是《特洛伊》。这也正如自杀与成为伟大作家之间的差别:有的作家很伟大,也有的伟大的作家自杀了,但是以为自杀了就能成为伟大作家的,无疑是和“欲练神功,挥刀自宫”一样的妄想,其结果很可能是“纵然自宫,未必成功。”

我来说两句
古今知名者论自杀


   在E·贝克尔《反抗死亡》总他写道:人的处境的讽剌在于: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摆脱死亡和毁灭的焦虑,但是,是生活自然唤醒了这种需要,因而我们必须从充分的生的状态退缩回来。

  据说,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才会有意识地真正自杀,所以自杀是真正的人的问题,古今的大家,也往往就生死发表各自的看法。

  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加缪曾经在他的随笔《西西弗的神话》中这样说道:“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杀。”加缪本人并不赞成自杀的,但却对它给予给大的关注。

  英国的J.K.哲罗姆在他的《智者谐话》这样说:“我们30岁上既不憎恶,也不悲凄,既不欢乐,也不失望,不再像我们十几岁时那样了,我们失意却不会去自杀,我们畅饮成功的美酒却不会喝醉。”

  弗洛伊德则指出,“死的本能的本性是缄默的”,死本能既表现出毁灭对手的愿望——这种毁灭也许仅限于愤恨,怨恶,也表现为自杀,自虚,自我惩罚和自我谴责等以自身为对象的破坏欲。(《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》)

  维特根斯坦这样解释他的入伍动机:“因为我有自杀倾向,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。”

  纪伯伦说,“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,你就渴望死亡,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。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。”

  海明威则是这样说的。“一切故事,讲到相当长度,都是以死结束。”

  比起西方的哲人,中国传统中的儒家将着眼点放在现世的生命上,强调生的价值与意义,孔子曾说,“不知生,焉知死”(《论语-先进》);同时儒家认为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可毁也。”

  虽然儒家也提倡“死有重于泰山”,《孟子·尽心上》指出:“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”,《孟子·告子上》更提出“舍生而取义”的价值观,以为“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”然而从中国的整个哲学上来说,是倾向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。

我来说两句
自杀的名家


中国作家

  也许是因儒家文化的影响,中国作家自杀的人数不多。从屈原算起,到新中国成立,我国自杀的作家不超过三十个。中国极少有为“灵魂问题”而自杀者。自杀的理由多是和当时判定的“大是大非”有关,如屈原眼见楚国君昏臣佞,救国无望,自沉汨罗。刘安不满汉武独断专行,愤而自杀。宋元之际、明清之际的换朝止时,也有文人自尽,如绝食而死的谢枋得,投水而死的陈子龙,自缢而死的倪元璐等。

  “五四”以后,西方哲学文艺思潮进入中国,文人的心理开始有所变化。当年王以仁自杀是因为失恋;朱湘自杀是因为经济困窘;王国维自杀,则有受西方的尼采、叔本华哲学影响,维护人的尊严的思想以及“壮美”的美学观的多种原因在。

  “文革”时期,著名文学家邓拓,前《人民日报》总编辑和社长。于1966年5月5月18日自缢身亡,成为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,第一个以死抗争的殉道者。之后,老舍、闻捷、傅雷等一批作家自杀。

  在怀念傅雷的文章中,他的后辈这样评价:“他是他自己精神世界的王,这是他所有痛苦与愤怒的源流。他不是因为受了辱才去自杀,而是因为要去自杀才觉得受了辱。”

  近年来自杀的作家包括:
  著名诗人海子。于山海关卧轨自尽。
  著名诗人顾城在移居新西兰某岛后,砍死其妻并自尽。
  北京大学诗人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;另一位北大诗人海语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;
  以“报告文学之父”著称中国文坛的诗人、作家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身亡。
  以《南京大屠杀》而“终结了日本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”的张纯如女士,在家中饮弹自尽。>>>详细

……

西方名家

  亚里士多德,希腊著名哲学家。于公元前322年在厄里帕海峡跳海自杀,终年62岁。据说他自杀时说道:“愿厄里帕的水吞没我吧,因为我无法理解它。”

  苏格拉底曾为西方道德哲学做出了很多贡献,最终,他因坚持自己的信念牺牲。在放逐与死亡任择其一的情况下,他挑选了死亡,喝下毒液自杀。

  在十八世纪以后,西方文人有许多选择自杀作为终结生命的方式:早在1911年11月25日,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在自己70岁生日这天选择了安乐死,一针氢氢酸毒剂注入体内。同时自杀的还有他的夫人69岁的劳拉。他们自杀的原因是,拉法格决定不使自己的生命越过70岁,以免“成为自己和别人的累赘。”

  写出过《热爱生命》这样作品的杰克·伦敦给1916年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悲观失望中自杀;正如他自己写的:“爬上山峰之后,发现一切都是虚空。”

  以“硬汉派”著称的海明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1954年,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金。他在晚年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铁质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,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。在海明威惊险和传奇的一生中,死亡几乎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,而他也一次次死里逃生;直到1961年7月2日早晨,这一次,命运没有出现意外,因为导演死亡的就是他自己。 >>>详细


  对于茨威格来说,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理由是:“我精神的故乡已经毁灭。”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,茨威格的作品和海涅、托马斯·曼等众多犹太作家的作品一起被付之一炬。1942年2月22日,虽然他已远离战火硝烟的欧洲,但当日本参战、新加坡陷落的消息,茨威格对和平的到来彻底绝望了。 他留下一份简短的遗书。他说:“我要用我的躯体反对战争,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。”>>>详细

  弗吉尼亚·伍尔芙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,母亲、父亲相继病逝,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。她的小说《达罗威夫人》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。她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。不过,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。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看出她内心的痛苦。1941年3月28日,精神上再也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她写了遗书后投河自杀。 写有著名长诗《列宁》、《好!》的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俄罗斯诗人。由于屡遭“无产阶级文化协会”和“拉普”成员的排斥和打击,身边常有“契卡”人员的跟踪,诗人于1930年4月14日绝望自杀。 长诗《放开喉咙歌唱》是诗人最后一部作品。>>>详细

  在同一时期选择了自杀做为手段的还包括:因被当作个人主义、颓废派和流氓的典型而放逐在诗歌的主流以外的叶赛宁;法捷耶夫,他在晚年痛感自已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有害无益的行政工作上,希望改变文学的体制,撤销苏联作协,代之以创作俱乐部,但他的建议为作协其他领导成员一致否决;茨维塔耶娃,她不顾白俄侨民的恫吓与威胁,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,其结果是,丈夫和大女儿都被当作反苏分子投进监狱,小女儿则由于口粮短缺而饿死,她本人连一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……>>>详细

日本名家

  日本的自杀风气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。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认为,自杀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。在日本文化和历史核心中,本身就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的传统。日本人崇尚自杀,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。在捐献生命之际,能体验到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。正如他们所最爱的国花——樱花,在开到最盛的时刻凋零。日本人认为,死是生之延续,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,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。(自然,这条定律不适用政客:所以政客出了丑闻只要拐秘书替他自杀就行。正如当年神风的鼓吹者中也只有一个大西是自杀的)

  日本作家的自杀传统可说由来已久。著名的日本文学界“泰斗级”人物、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,在获奖后的第三年自杀身亡,震动了世界文坛。川端康成对因自杀身亡的古贺春江的口头禅极为赞赏:“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。死就是生。”川端康成在极度忧郁、矛盾中选择了被他认为自杀的“最高的艺术”。类似自杀的作家还有很多:北村透谷、有岛武郎、芥川龙之介、牧野信一、太宰治、田中光英、三岛由纪夫等。

我来说两句
给本专题打分(最高5分)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逝者的容颜



往期专题



郭晶晶:我就是拽 怎样?



2亿中国人正受职业病威胁!


美人计其实都是性贿赂


纪念伟大的爱因斯坦


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


谁在为文贼郭敬明喝彩?


赵忠祥老师 当然有价值


ChinaRen - 繁体版 - 搜狐招聘 - 网站登录 - 帮助中心 - 设置首页 - 广告服务 - 联系方式 - 保护隐私权 - About SOHU - 公司介绍
Copyright © 2005 Sohu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