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狐首页 - 新闻 - 体育 - 娱乐 - 财经 - IT - 汽车 - 房产 - 女人 - 短信 - 彩信 - 校友录 - 邮件 - 搜索 - BBS - 搜狗 
首页 | SOHU原创 | SOHU连载 | 申请驻站 | 书业新闻 | 精彩导读 | 书评 | 书讯 | 搜狐玄幻 | 专题 | 论坛

搜狐原创发布系统隆重登场及注意事项 原创文学站招聘元老会成员 搜狐读书连载推荐值排行榜清零      设为首页 频道意见邮箱 最新推荐热区:献身还是卖身?  伊甸园秘境   女人幸福一生的6个选择   性骚扰在美国   电影中的城市   恋人食谱   ...更多连载
推荐图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·一个亿万富翁的惊人自白
·[人物]民国名人回首(图)
·武汉爱情往事
·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
·历史上的十大木乃伊(图)
·[社会]中国式离婚报告
·大学生求职攻略宝典
·女大学生性问题调查
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文化视觉历史地理自然情色小说文学
·一个亿万富翁的惊人自白
·性爱圣经:一本少儿不宜的书
·武汉爱情往事
·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
·一位性开放女大学生的自白
·[社会]中国式离婚报告
·惹我你就死定了
·女大学生性问题调查
读书搜索
高级搜索 设为首页
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
月点击排行 推荐值排行
图书分类
· 文学艺术
小说 戏剧
艺术 散文
诗歌
· 生活娱乐
时尚 保健
旅游 摄影
教育 休闲
写真 动漫
美容 生活
杂志 娱乐
· 经管励志
财经 管理
营销 励志
职场
· 人文社科
学术 时政
军事 历史
社会 科技
人物
总点击量排行榜
·我把你放在玫瑰床上 1322204
·一个外企女秘书的日记 1175266
·处女,谁说你不在乎? 1124915
·午夜性心情 1012344
·黑色唱片 893218
·别看我的脸 877330
·功夫 715376
·50位女性讲述乳房的故事 682487
·哈佛,我的似水流年 671454
·走进风月 670505
搜狐首页 -> 读书频道首页 -> 连载 -> 十作家批判书 -> 第四章
批判余华
2004年07月15日09:31
页面功能 【我来说两句】 【我要“揪”错】 【推荐】 【字体:】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】 

  批判余华:虚伪而注水地活着

  作者:林童

  也许那天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

  1995年10月,我在鲁迅文学院进修,刚写完一部长篇小说,有时间串门。在杨拓那里,第一次读到余华的小说。他很喜爱余华的小说,虽然从不写小说,但他差不多把余华当成了偶像,当然不是现在所说的“呕吐的对象”。直到现在,这位曾当过俄罗斯倒爷、漂在北京的诗人,仍然认为——余华和莫言是当代最优秀的两位小说家。

  听到余华的名字,却是在他写小说之时。

  可能是读了中国当代最早的先锋作家刘索拉的《你别无选择》和徐星的《无主题变奏》的某种失望,认为中国的先锋小说也不过如此而已,对后来正式形成气候的先锋小说家,便抱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:

  你能先锋到哪里呢?

  还是读老外的吧。虽然是经过翻译的。

 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。当余华登上文坛的时候,我已经差不多不读中国当代作家写的作品了。

  1986年,正是中国“文化热”的时期。以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为院长的民间机构——中国文化书院创办,举办“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”,为大学后函授教育。我便对文化感兴趣了,这对我的影响很大,以至于后来写评论,也喜欢从文化的视野来观察文学。

  而在1986年前,在我订阅的为数不多的报刊中,都给了文学。我所记得的,一份是“诗歌报”,从1984年参加工作到期1995放弃工作;一份就是“中篇小说选刊”,只订了一年,同样是源于失望。

  那些写右派生活或写改革的作品,不过是变了一种法子图解政策。他们仍然在作时代的传声筒,表现自我情感以外的丰功伟绩。写改革的就不用多说,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那样的把戏。现在的反腐小说、影视剧走的是同一条生产路径。只需要把人物的身份变动一下,即把当年改革派变成反腐派,把反改革派变成为腐败派就可以了。我称之为生产,是因为它们是在流水线上被制作出来。文学仍然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,虽然不再是丫环,只不过变成二奶罢了。

  写右派的就不一样了。由于作者当过右派和在文坛的权威性,他们的虚伪就不那么好辨识了。

  还是引用一下我在1998年的一篇评论诗歌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吧:“尽管艾青经受了许多的苦难,但他毕竟生活在满怀期望的乌托邦之中,故在脱离右派的苦海后,信心而真诚地唱着‘归来的歌’。这也是与艾青有同等遭遇一代人的共同之处。生活的苦难并不能让他们充分地内省而内醒,一旦发现所期望的实际仍有着巨大的差异时,便再也唱不出什么劲歌,只有王蒙例外。他有着对现实比较清醒的认识,故能不断地超越自己,从五十年代的《青春万岁》到八十年代的‘意识流系列’,再到九十年代的‘季节系列’,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变化。我们可以对他的作品以及本人说三道四,但没有理由不表示对他的敬意。当然,王蒙只是在所谓‘归来’的作家中突围了,无论是‘意识流系列’,还是‘季节系列’,结结巴巴是在所难免的,失语的症状非常明显。”

  这些并非与余华无关。

  俗话说,有比较才能有鉴别。况且,余华的小说,也是以过去的生活为题材。

  那天所翻阅的余华小说,以《河边的错误》印象最深。后来我只记得那种恐怖和宿命的氛围,其余的就不记得写了啥子。

  在此之前,余华这位先锋派小说家,对我而言——

  也许那天的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。

  牙科医生的记忆

  在具体分析余华的作品前,有必要搞清楚余华写作的秘密。这里所指的秘密,是指作品与作家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写作背景。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于时代或关于社会环境无关;更不是指具有任何功利的目的。

  在这里,我并不是要做一本正经的创作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的工作,尽管我学的专业是文艺学——拿把手术刀,把作家作品拉到手术台上支解并重新组合。

  一个具有相应风格或独特风格的作家,总有自己的心灵秘密。

  那么,余华的心灵秘密是什么呢?我们在他谈创作的文章中发现,他所有的创作都与他的——记忆—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
  余华把他的记忆看作了写作的全部。正因为他过于倚重于自己的记忆,他才炫耀着他那所谓的内心的真实,以期待文学会出现奇迹。

  奇迹出现了吗?如果把中国当代文学看成是一个极其封闭的体系,即与外界不发生任何关联,余华及先锋派小说,可以说是文学的奇迹。因为他们的创作毕竟属于真正的文学,在行文学之名而无文学之实的中国小说界,走出了一条文学之道,让小说回到了文学的正确道路上,与寻根派小说一道,对中国当代小说起了改邪归正的作用,其功不可没。

  在思想和心态上,寻根派小说是文化遗民的产物,属于国粹派。他们不过是在用文学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主义的正确。由于他们的国学根基既浅,不解皮毛,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,比起真正的国粹派或新儒家,就小巫见大巫了。

  这样的奇迹能算奇迹吗?这不过是自我安慰与自我抚摸的奇迹罢了。

  原因在于:所谓先锋派小说,如果与20世纪30年代以施蛰存、穆时英、刘呐鸥等为代表的“新感觉派”相比,其成就未必会高到哪里。中国的“新感觉派”深受日本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“新感觉派”的影响,余华也曾师承于川端康成,无论从先锋的角度,还是从影响研究的角度,即二者的渊源,都存在着可比性。

  如果仅就余华的创作来看,他的所谓的先锋,不就是在形式上与当时改革文学不同而已,在思想上,他与当时的寻根派并没有什么不同。这将在对余华的小说展开分析的时候要详细谈到。

  如果放到世界文学的范畴来考察,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了。所以,先锋派小说的成就,无疑是用显微镜放大了的成就。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: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霸王。或者是:蜀中无大将,廖化做先锋。

  余华记忆中的世界,实在太贫瘠。那里是他父亲向往的乐土——海盐,他母亲说:“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。”

  余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展开他的想象力,开始构造他的文学世界。

  石板铺成的大街,发出嗡嗡声响的木头电线杆,医院,这就是余华小说中的城市,然后有一条小路,连接着城市和乡村。无论是他的《在细雨中呼唤》,还是《活着》,以及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还有他的中短篇小说,几乎成了余华小说万变不离其中的模式,构成了余华的“标志性建筑”和“形象工程”。

  记忆中世界的贫瘠,必然导致想象力的贫乏。

  在他父母上班的时候,就把余华和他的哥哥锁在家中,于是他家的楼上就成了孩子通向外界的基点,那扇窗户就是他们观察世界的通道。这个场景,余华把它写进了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但在小说中多了一个稀奇古怪的老太婆,像童话中的巫婆,严重地妨碍了孩子们的快乐。站在城里的窗户向外看,这是一种俯视,自然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,这种心理状态对余华的写作是很有好处的。一个写作者的视野,往往决定其文学的成就。而这个相当重要的问题,能够解决的人,就是现在,也不是很多。

  从窗户望出去,除了农村还是农村,农村的景观就在余华的心理扎下了根。在孩子枯燥的环境里,正是农村的景观引发了对整个世界的联想。农民们劳作就成了丰富而多彩的风景,而劳作后的收工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
  也许是出于对母亲囚禁自己的不满——束缚,太束缚了,可恶之极的束缚——乡下女人的喊叫声就像演奏美妙的乐曲时,突然串进了杂音,不但破坏了音乐的崇高美,而且破坏了音乐的氛围,更破坏了音乐欣赏者的心景。

  在余华的小说中,女人总与不祥、病态联系在一起,她们甚至是恐怖的制造者。这在《西北风呼啸的中午》中出现了那个“老态龙钟的女人”后,一直就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无法了结的梦魇。《死亡叙述》中的女性,《在劫难逃》中的露珠,《河边的错误》中的幺四婆婆,《在细雨中呼喊》中的寡妇、冯玉青、李秀英,《活着》中的胖大妓女、女校长,《许三观卖血记》中的众女性。

  我似乎觉得,余华对女性有一种天然的仇视。不要说他在《活着》中对胖大妓女的描写,常态的女性也很难得不到余华的青睐,何况一直以来被视为藏污纳垢,出卖自己肉体与灵魂的妓女呢?比如在《许三观卖血记》的开头部分对那两个女人——桂花和她的母亲的描写:

  然后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地走了过去,两个女人的屁股都很大,许三观从上面看下去,觉得她们的屁股和大腿区分起来不清楚。

  这是不是红颜祸水的陈腐观念在作祟?红颜成为祸水,都为美丽的女性,还有一定的才干,具有成为祸水的本事,比如妲妃、褒姒、杨贵妃、江青等等。但在余华的意识中,这些丑陋的女人一样包藏祸心。人既不漂亮,心理又极为恶,还有比这样的女人更可恶的吗?

  这样的心理原因,可能还与余华的家庭记忆相关。按理说,一般家庭,晚上总是一家团圆的时间,但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,常常是夜晚也不能呆在家里照顾孩子。在他父母不在的时候,余华和他的哥哥常常是先玩游戏,再就打架。余华总是他哥哥的手下败将。在孩子的心目中,总希望父母,特别是母亲偏爱自己。本来想等母亲回来帮助自己惩罚哥哥,但父母还没回来,自己已先睡着了,惩罚哥哥的愿望总是落空。这个细节到了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变成了孙光林被他的大哥孙光平打破了脑袋,本想到父母那里告状,以期待父亲帮自己伸张正义,却反被孙光平和弟弟孙光明联手,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惩罚。

  即使余华的母亲在家,也常常在三更半夜要出急诊。这等于是有人在和自己争夺母亲啊!母亲对孩子的关爱,就残缺不全了。余华小说中的孩子,往往比余华更惨,不要说得到母爱,甚至连自己的身份也十分可疑。

  在余华哥哥上学的时候,他把余华带到学校,却让那位女教师批了一通,让余华想着她就害怕。这位女教师,应该是满脸横肉,满身堆砌着脂肪,说话口沫四飞,选错了职业的泼妇,而不是为人师表,美丽善良而又智慧,扎着大辫子的姑娘——小芳。

  这就是余华对学校、对教师的最初印象。我想起了印度大诗人对学校的观点,这个不愿让学校束缚和扼杀自己自由天性的哲人说:

  学校是医院和监狱的混合物!

  余华对医院却情有独钟。我们就不难理解余华小说中总是描写暴力与血腥了。

  不知为什么,余华在夜晚“看到月光照耀中的树梢,尖细树梢在月光里闪闪发亮,伸向空中,这情景每次都让我发抖”,因而感到极为恐惧。这样的情景,在余华的小说中多次出现,也是不祥之兆。

  余华上中学时看到的大字报,变成了《许三观卖血记》中令人恐怖的场景。这不单是余华的记忆,也是那个时代的记忆。

  余华在做了五年牙医之后,不愿为医疗世家再添光彩,因创作进了文化馆。五年的牙医生涯不是太长,但和他从小就知道的医院,构成了他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选取的角度。进医院的人,无论看不看医生,总是有病的。而余华的记忆中的时代和他生活的时代,都是病态的时代,表现在余华的小说中,也是一个病态的世界。尽管他在《活着》,特别是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想极力修补,但事与愿违,反而对他的小说造成了致命的伤害。

  余华的根在海盐。

  这并不是因为那是余华生活的地方,而是余华记忆的全部。正如他在《爱情故事》中所表达的:我们唯一可做的事只剩下回忆过去。离开了海盐,余华就会有离开大地的感觉。

  海盐,造就了小说家余华,他也终于可以光宗耀祖了。

  海盐,更厉害之处,它局限了余华。当海盐不再给他提供创作的灵感时,余华也就余郎才尽了。

  记忆是有限的,而且是僵化的;时间是无限的,而且是动态的。

  所以,余华的先锋就极其有限了——刚开了头,却又煞了尾。

  远行有多远?

[1] [2] [3] [4下一页 
页面功能 【我来说两句】 【我要“揪”错】 【推荐】 【字体:】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】 

  ■相关连接
请发表您的看法
用  户: 匿名发出:
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,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。

留言:
 
*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ICP00000008号
*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》
*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》



ChinaRen - 繁体版 - 搜狐招聘 - 网站登录 - 帮助中心 - 设置首页 - 广告服务 - 联系方式 - 保护隐私权 - About SOHU - 公司介绍
Copyright © 2005 Sohu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